向世界揭露南京真相
日军侵入南京后的暴行令原本对日军寄予希望的外国侨民震惊、愤怒。为封锁真相、欺骗舆论,日本当局对于电讯实施严密检查,与此同时,在其主办的报纸上美化日军、栽赃中国军队,进行虚伪荒谬的欺骗宣传。以日本主办的《新申报》1938年1月8日的一篇报道为例:“为了逃命,从死
日军侵入南京后的暴行令原本对日军寄予希望的外国侨民震惊、愤怒。为封锁真相、欺骗舆论,日本当局对于电讯实施严密检查,与此同时,在其主办的报纸上美化日军、栽赃中国军队,进行虚伪荒谬的欺骗宣传。以日本主办的《新申报》1938年1月8日的一篇报道为例:“为了逃命,从死
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时,我还在大学的图书馆里,划着重点准备期末考试,觉得这话说得太重了。
过去,这里是一年一度的纳粹党代会举办之地,希特勒也正是在此颁布了史上最骇人听闻、灭绝人性的《纽伦堡法案》。如今,这里是审判纳粹主要战犯的地方,美、英、法、苏四国组成国际军事法庭,将对一个罪恶政权的军政高层进行法律追责。
她的讣告主要讲述了两件事儿:其一,她是20世纪最伟大的见证者之一,二十世纪最高产的战地记者之一;其二,她曾是伟大文豪欧内斯特·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。
9月3日,百岁老兵孙佑杰在烟台御花园老年公寓观看九三阅兵直播。“我没怕过死,但我又随时争取不死”,孙佑杰坦言,要在战火中尽量躲避,叫敌人打不着,好完成采访任务,“死,早就做好了准备,听党指挥前进。” (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王琳)
9月3日,百岁老兵孙佑杰在烟台御花园老年公寓观看九三阅兵直播。他激动地告诉记者:“昨晚上做梦都想着看阅兵,心情非常激动。看完阅兵,认识到了祖国是这么强大!”
一张苏州河畔的老照片,拉开了《来自东方的报道》第五集的序幕。美国历史学者费嘉炯博士(Dr.Andrew Field)凝视着这帧定格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影像:百老汇大厦(今上海大厦)孤独地耸立在苏州河口,黄浦江对面的浦东依然是一片空白,而如今,那里已崛起为举世闻名
巧巧瘦得皮包骨头,身形与身高极不相称,宛如纸片人一般。她的照片要是发布到普通空间,都会被系统屏蔽,还会被认为是AI生成的、引人不适的图片。但这一切都是真实的,巧巧最低时瘦到30斤,几乎能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。在这种状况下,巧巧只要稍微出现一点器官衰竭,就悔之
基辅市政府报告称,夜间爆炸及引发的火灾使整座城市被烟雾笼罩。爆炸后的现场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:基辅上空乌云密布,火光照亮了天空。
烽火连天的年代,山河破碎的声响惊醒了沉睡的民族灵魂。一九四四年,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相持阶段,大片国土沦丧,兵源近乎枯竭。便是在这民族存亡之时,一声呐喊如惊雷般划破沉寂的天空:“一寸山河一寸血,十万青年十万军!”这不仅是动员令,更是一个民族在生死边缘发出的
本报讯作家、纪录片导演冯雪松的随笔集《与小方同行》日前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。本书由55篇随笔组成,记录了作者自1999年以来寻找战地记者方大曾的历程,涵盖发现方大曾、追踪方大曾足迹、结识方大曾家人、探寻方大曾友人、结交同行者等内容。
2025年8月22日,在红军城东北方向的沙霍夫地区,俄乌双方开展了一场兵力悬殊的攻防战。结果令人瞠目结舌,俄军仅以150人的兵力,凭借精准战术与顽强意志,成功抵御乌军2600人精锐部队的攻势,创造了现代战争中以少抗多的经典战例。
西奥多·L·“泰德”·德格林:战前任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公关总监,1942年辞去职务加入美军,以中校军衔担任公关军官。1945年8月~9月,他亲历了在东京湾“密苏里”号战列舰和菲律宾碧瑶举行的两次日本投降仪式。战后升任上校,因在西太平洋服役获授功绩勋章。后返回纽
时间无声奔涌,今天距陈辉在湖南常德呱呱坠地,被欢喜的父母命名吴盛辉,已经过去了105年;距陈辉在拒马河畔遭遇敌人围捕,拉响身上最后一颗手榴弹,已经过去了80年。我们的英雄,倒在了抗战胜利的前夜。今年,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“我”的数
两天后的8月11日,水均益在社交平台上难掩激动,晒出一段视频,正式宣布自己升级当了姥爷。
93岁的他腰板很直,虽然是坐着,但目测身高一米八几,穿得很整洁,深色的格子夹克,里面白衬衫迎着阳光,更加的光洁耀眼。
针对“后真相”时代的讨论,周轶君提出了“后事实”的概念。她表示,如今人们所见之“事实”往往高度仿真,如同AI合成的语音,让人难以分辨真伪。她引用学者项飙的观点,指出国际新闻为便于大众理解,常需简化事件,使其戏剧化,但这往往导致信息过载,真相变得模糊。新闻人应以
乌克兰这是要干啥?明知道是中国记者,还用无人机直接炸脑袋?63岁的中国战地记者卢宇光在库尔斯克采访时被乌军无人机精准打击,头部被炸开花血流不止。更离谱的是,他缝完针就回到前线继续报道,硬得很!俄外交部发言人听到这消息直接怒了,甩出6个字,而且还放狠话说要让乌军
6月26日,一架乌军无人机精准找到了这位正在采访的老记者。弹片击中头部,血流不止,但他拒绝住院,坚持要把真相告诉世界。这不是意外,这是一场针对媒体的精心"猎杀"。
6月26日,中国战地记者卢宇光正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采访,突然,空中传来刺耳的响声,一架乌克兰“海狸”攻击型的无人机目标直指战地记者。